工业厂房混凝土构件实现流水线生产

   日期:2024-05-18     浏览:12     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连日来,位于姜堰区张甸镇魏家村的江苏沪基构件有限公司生产区域,呈现一片忙碌的景象,两台20吨龙门行车输送着混凝土,工人们按
 连日来,位于姜堰区张甸镇魏家村的江苏沪基构件有限公司生产区域,呈现一片忙碌的景象,两台20吨龙门行车输送着混凝土,工人们按着电钮操纵长120米的预应力装配式自动化生产线,各类混凝土构件送往现代化工业厂房进行组装。“我们的产品就是工业厂房的梁、板、柱,现在是供不应求,订单排到了年底。”江苏沪基构件有限公司法人代表、高级工程师陈进说,没想到,一项新技术,使企业迈上产销两旺的新赛道。
沪基构件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预应力全装配研发生产企业,自2008年成立以来,不断研发各种类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模具生产线,实现构件的精准制造和高效生产,先后取得12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。公司承担的“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关键节点技术创新研究”项目,纳入2023年江苏省住建系统科技项目。
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赵勇参与了该项目开题,他表示,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弯、抗压和抗裂性能,因此在高层建筑、桥梁、隧道、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。沪基构件公司承担的这项研究课题,将预应力技术引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,解决梁柱节点构造复杂问题,切实提高建筑施工效率,填补国内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全装备领域(工业地产行业)的空白,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向高效、绿色、智能方向发展。
记者在沪基构件生产基地采访时看到,二三十米长的屋面板、楼层板、墙板、顶梁等混凝土构件堆积如山,预应力装配式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。操作人员按着生产线南端的穿束机电钮,一根根钢绞线自动旋转,缓缓游行在长龙般的自动化生产线上。“这是七股直径15.2毫米钢绞线拧成的钢缆,用于长120米以上混凝土构件生产。”陈进指着生产线介绍,过去混凝土构件都使用普通螺纹钢筋,抗震、安全等性能不足,构件跨度最大仅能做到12米,增加了大型工业厂房建筑成本。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使用新型钢缆做筋骨,可大大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。
陈进一直深耕建筑领域,创办企业后,他把高架桥、高铁中的预应力技术应用到工业厂房混凝土构件中。从2010年开始,他带着20人的技术团队,与上海等地的多家高校、建筑设计院合作,攻关预应力混凝土技术。技术团队从选材到工艺再到各种模具设计,全链条自主研发,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占产值的5%以上,历经数百次试验,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,其中“预应力生产装配式张拉体系”获得发明专利,可确保混凝土构件具有更高的荷载能力、更小的变形和更好的抗震性能。
2022年,技术团队自主设计120米的预应力装配式自动化生产线,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,同步建成智能张拉集约模台系统,能够根据电脑中的大数据定制100多种预应力混凝土构件。去年,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后,吸引国内多位建筑业专家参观学习。江苏建联产业研究院总工程师贺鲁杰说,走遍全国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,这是他看到的第一个自主研发预应力装配式生产线,实现了“工业厂房混凝土构件流水线生产”的梦想。
新技术带来产品转型升级。陈进介绍,以屋面板为例,利用新技术生产的预应力构件,适用于大跨度厂房建设,跨度最大做到30米、最小12米。使用该项新技术,项目土建造价比传统现浇成本降低30%,建造工期减少50%。
“拓宽新技术应用渠道,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!”陈进说,今年,公司又加大投入,携手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,研制了新张法顶梁模具系统,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不同规格的大跨度预应力梁,从而开辟更广阔的市场。今年,公司将完成约2万立方米的构件制造,比去年翻一番,预计明年构件生产量可达4万立方米。下一步,公司将继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,力争2025年全面完成课题并形成地方标准。未来公司主要以输送新技术的形式,助力打造新的产业集群
 
标签: 甘肃钢构平台
打赏
 
更多>同类新闻动态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新闻动态
点击排行